2005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我對於加拿大大學國際化的一些觀察

民國九十四年七月到十二月,在教育部菁英留學計畫的補助下,我跟隨指導教授至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數學暨統計學系訪問。皇后大學創校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其工程與科學領域在二○○五年是加國排名第二的學校,僅次於多倫多大學。在該系,我參與菲立教授(Prof. Fady Alajaji)所主持的「訊息與通訊理論團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Group) ,並且選修「分析核心課程(一)」(Core Course in Analysis I)和「通訊論文研討」(Communications Seminar)兩門課。
漫步在皇后大學的校園中可以發現,學校有很大比例的學生是非白人學生,皇后大學的國際學生約佔全校一萬六千名學生的7%,比例相當的高。事實上,教育服務業是加拿大是全力發展的產業之一,該國大學(加拿大所有大學皆為公立)國際學生所佔的比例普遍都在5%以上,加拿大另一所名校麥克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國際學生比例甚至超過20%。其實招收外籍生最近也成為許多臺灣的學校急於推動的方向,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幾年來臺灣的大學校院的數目已經突破160所。相對於人口數皆多於臺灣的日本99所、法國83所、加拿大80多所,臺灣的大學數目不斷增加,但國家給與的經費和資源卻未相對成長。此外,臺灣已經步入少子化的社會,二○○五年的嬰兒出生數降至20萬7千名,人口逼近零成長,可以預見未來的數年內大學生招生人數就將會多於全部申請人數,許多學校會因為招生不足面臨發展上的危機。
類似臺灣這種「國家補助減少,本國學生數降低」的情況,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近幾年來學費不斷調漲,日本則是讓國立大學法人化來減少政府的負擔,歐洲數個免收學費的國家,例如德國,也開始調整免學費政策。除了以上的措施,爭取學費是本地學生二至四倍的國際學生入學,自然也成為大學維持經費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陸續已經有大學成立國際研究生院以全英文教學來打破語言的籓籬,教育部也推出「臺灣獎學金」並且派員到歐美各大學宣傳,但是成效都不如預期。
教育的傳統功能一直是在培育本國的人力素質,對於來自國際學生的收入一直被認為只是錦上添花,招收國際學生的目的也是著眼於外交或是文化交流。但是高等教育確實是個可觀收益的產業,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調查顯示,在二○○五年約有五十六萬五千名的外籍學生在美國求學,並且百分之七十二的外籍學生其經濟來源不是來自美國,為美國帶來約一百三十三億美金的經濟收益。美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就指出,提供外籍學生高等教育已經是美國第五大出口服務業。國際化是各國高等教育的共識,有幾項趨勢是值得臺灣注意:

第一、亞洲的潛在競爭對手都已經著手開始布局,臺灣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正在拉大之中。日本從一九八三年就擬定計畫要將留學生人數由當時1萬名擴增十倍,這個目標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在二○○二年達成。此外,日本文部省在二○一○年推動的21st Century COE Program,其中一個目標是吸引頂尖的外國學生到日本就讀博士班,進一步提升日本研究的素質。韓國的「留學韓國計畫」預定於二○一○年將目前1.6萬名的國際學生增加至5萬名。目前新加坡約有5萬名國際學生,新加坡在二○○三年成立的「環球校園」計畫希望能於二○一二年將人數增加到20萬人,並且將教育服務業所佔的國內生產總值由3.6%提高到5%。臺灣現在的留學生人數約為1200名,二○○二年教育部推出「獎勵大學院校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和「臺灣獎學金」並且派員到歐美各大學宣傳,希望能在在二○一一年將留學生人數提昇至12,000人。相較於韓國的野心,臺灣所設定的目標是保守許多,在爭取留學生的措施上是可以更為積極。

第二、教育服務業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服務產業。美國是世界上招收最多外籍學生的國家,之前也談到美國在高等教育上的經濟效應相當可觀,其次則是英國,目前约有27萬名外籍學生在英國就學,每年為英國經濟做出了的30億英鎊的貢獻。如果外籍學生每年持續成長,到二○二○年,英國將有87萬名外籍學生,英國政府從外籍學生身上可得130億英鎊的收入。至於同樣是英語系國家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根據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的統計,在所有全職攻讀學位(full-time degree program)的學生中,二○○三年9月澳洲的外國留學生就達到174,732 人,比二○○二年同期增加12.5%,招收海外學生所得的收入從1998年的7億零100萬澳元上升到二○○二年的14億澳元。即然在過去十年澳洲政府投入教育方面的經費呈減少趨勢,各大學所收取的國際學生的學費正好可以彌補這個資金缺口;加拿大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二○○三-○四年有7萬名外國學生註册入大學,其中約有5萬名是進入大學以上學校,總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差不多17%,大约一半國際學生来自亞洲,外國學生在加拿大大學登記入學的人數比過去十年增加了一倍,溢注了約3億1千5百萬加元的學費收入。外國留學生人數第三名的德國則有22萬名外國留學生。此外,俄羅斯也有10萬名外國留學生,中國大陸約有9萬名。由上述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擴張高等教育規模以搶食留學市場這塊大餅。

第三、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將會成為良性循環。透過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申請入學,創造更加的學習環境和發展經費,近而又更能吸引外籍學生。普遍來說,招收國際學生的人數多能呈現持平或是穩定成長。以美國來說,雖然在911攻擊後顧慮國家安全的因素一度有外籍學生下跌,但是二○○三人數依舊是回升。對外籍學生而言,能吸引其前來就學的因素是包括兩項指標:留學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程度和學校創造的學習環境。前者有賴於全民的努力;後者則是政府和學校可以立即改善。國際化使得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優秀學子一起學習和成長,除了增加學校收入,本籍學生也可以經由外籍學生所引入的文化與課業的競爭,透過多元文化在校內交流, 增強本籍學生的國際視野。 很明顯的,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高附加價值、長期獲利並且是知識密集導向的產業。

第四、高教國際化擴大學生來源,更有機會招收到更優秀的學生。對學校來說,學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也只有招收到素質優異的學生從事研究,大學才有機會在競爭劇烈的學術環境下取得領先。招收國際學生不僅可以進一步延攬他國優秀的學生參與本國的研究,也有機會讓優秀的外籍生留在本地服務。在經濟和環境的考量下,可以將優秀的留學生留下。此外,增加國際影響力,有外交上的額外收益。讓外籍人士更認識學校所在地的風土民情,是重要的附加價值,國際學生返回母國後,有機會成為該國精英,在將來牽涉到他原本留學地的決策時,因為出於熟悉或情感,而做出於有利於留學國的決定,可以將留學國影響力向外拓展。


加拿大經驗給臺灣的啟示

在加拿大訪問的半年期間,對於像皇后大學學生和校風如此多元的學校有更深的認識,加拿大大學國際化的程度能有現在的水準有其先天的優勢和後天的努力,許多政策是值得臺灣當局省思。加拿大是世界上土地第二大的國家,全國分為十省三領域, 其人口總數約三千兩百萬,是臺灣的一點四倍,大多是集中在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安大略省(Ontario)和魁北克(Quebec)省。主要吸引留學生的地區也是以這三個省為主。由於北美本身的移民傳統,加拿大政府深深了解人才市立國的根本,特別強調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政策,配合接收新移民為手段,主要的研究人力就是大量的引入來自中國大陸、印度和東歐等優秀的研究人員。目前在研究所(包括碩博士班)就讀的學生比例達到48%,也就是說每十名研究所學生,就有五名是國際學生,也為加拿大創造可觀的財富。以英語、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加拿大雖在留學市場上占盡先天優勢,但是後天打造出的教育環境與品質,與資源整合的行銷策略,卻是臺灣目前面臨巨大挑戰的大學值得學習之處。由於加拿大緊鄰美國,必須有好的政策來因應美國的磁吸效應,情況與臺灣和中國大陸間的關係類似,加國政府採取的措施有:

第一 、語言優勢。由於加拿大包含英國裔和法國裔,英語是國際語言而法語也是國際上重要的語言之一。加拿大各大學普遍立用設有英語或法語的語文學校,廣收外籍學生到加拿大作短中期,三個月到一年,的語言進修(主要是英語)。其實中文也有一樣的優勢,除了英語之外最多人使用的就是中文了,加上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華人經濟影響力的崛起,因為經濟因素的考量,使得全球學習中文的需求迅速擴增,以美國為例,高中學中文已經列入專業選修,東南亞的泰國更要求全國中學校都需要有教授中文的教師。

第二 、留學市場的自我定位明確。加拿大大學卻不計代價維持高教育品質,除了提供內需市場外,在留學市場上,也以高品質卻相對美國和英國更低廉的學費,外籍研究生的學費每年約28萬新臺幣,成為留學市場上其他英語系國家強勁的競爭對手,使加拿大在世界留學市場繼續保持強勁的競爭力。臺灣在中華文化圈的各個地區中,消費水準高於中國大陸,但是低於香港和新加坡。臺灣在教學環境也是大幅領先中國大陸,但是與香港和新加坡相比還是不足。在留學市場的定位應該是放在價位適中,但是積極加強教育的品質,提供物超所值的教育服務。

第三、加拿大構造其優美與舒適的環境,吸引優秀研究人員移民到加國研究機構及大學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加拿大強調的多元文化主義使得國民對外來人士非常包容和友善,在法規方面提供相當的便利,利用允許外籍學生校外打工貼補生活費,穫得學位後也可以伸請工作簽證工作一至兩年。其實臺灣也有相同的優勢,對法國頂尖學府巴黎國立政治學院(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Sciences Po)的學生到兩岸三地學習中文後所做的調查發現是到臺灣的效果最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臺灣人更為親切、友善、多元。新聞局在民國94年上半年對外籍人士所作的民調也指出,有七成以上的外籍人士認為臺灣各方面都優於中國大陸。然而在法規上有些地方是需要調整,現行法規對外籍學生有相當多的限制,外國人居留辦法就規定:外籍學生在語言中心就學,居留不得超過兩年。

四、特有的國際學校。加拿大的中小學一樣分為公私立,一般加拿大公民是就讀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又分為獨立學校、國際學校以及宗教學校。獨立學校也就是所謂貴族與菁英學校。 宗教學校與臺灣宗教辦學相同。 國際學校是加拿大新的教育型態,學生來源是來自海外。除了提供一般的中學教育課程之外,特別包括有語言和文化的課程及活動,幫助來自海外的學生在加拿大生活與學習。對於臺灣,專門為外國學生設立的學校或課程,除了語言中心和國際研究生院之外,藉由對華人經濟圈的掘起,開辦國際商管學程(IMBA)也是可行的方向,目前已有台大、政大和中山等學校開辦,這類的課程由於中國大陸還是在摸索階段,還不至於成為臺灣的競爭對手,但是其他地緣相近的學校也開始注意這方面的機會。以位於美國夏威夷的Japan-America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所開辦的Fujitsu Scholarship programs為例,就是結合日本商業力量,美國管理知識,和中國大陸貿易市場的新型態管理課程。臺灣更應該急起直追,吸引對這類商管知識有興趣的學子來臺就讀。

2005年3月1日 星期二

Overseas Study Plan

This semester I apply for exchange to Netherlands or mainland China. If I could obtain the chance to be the exchange student, there are two things I would focus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foreign companies, and the policy which the external government and companies face the Post-WTO Era.

On the first topic, Netherlands and mainland China both are good examples. Because Netherlands is a traditional country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wns many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for example: Philip and ABN AMRO, it is sure that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can learn from thos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On mainland China, it only opens itself only 25 years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y products and exports goods. Its achievement is great but 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Besides, Netherlands and mainland China are two extra examples of the Post-WTO Era under the trade liberation which is the mainstrea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trading is the specialty of Netherlands, and it should be the vested interests from canceling custom duty. However, the Europe countries including Netherlands meet the competition of the low-price product from mainland China. By the other hand, mainland China has to face another issue in the Post-WTO Era, the pressure to open its market. Without local government protection, the companies of mainland China have to face huge challenge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can image that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very different in the Post-WTO Era. Those differences are what I am interesting in and want to understand.

Through the position of exchange student to either Netherlands or mainland China, I can observe the topics I care deeply. The materials I collect during the period also will be the content of my master thesis. I believe that the experience also will be a good training for my future work.
In summary, the period of exchange student position, I will focus on the course I take and the materials I care, external companies opera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y. Besides, I also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s there and enhance my experience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people come from different area.